在前两期中,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了人文主义和巴洛克文学两个文学流派,以及17世纪古典主义流派的主要作家。
本期我们将继续学习18世纪启蒙文学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并且一起来认识一下几位伟大的启蒙思想家,看看他们的思想是如何影响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
背景介绍
流派特点
法国启蒙文学具有以下特征:
(1)思想内容方面: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思想,宜言唯物主义思想,要求平等、自由、博爱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富于哲理色彩。
(2)题材方面:往往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正面主人公,而将王公贵族和僧侣作为嘲讽批判的对象,表现资产阶级的立场、情感和观念。
(3)体裁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文学体裁,如日记体、对话体、书信体的哲理小说和启蒙戏剧。
(4)艺术局限:主要人物类型化、公式化、概念化,性格不能丰满,不够真实。主人公常常是作者思想的代言人,观念的传声简,不够含蓄蕴籍。
主题
启蒙文学的主要主题:
反对无知和蒙昧主义;
对幸福的反思;
发展新的政治和社会模式,拒绝君主专制;
对人类和科学进步的信仰。
代表作家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不仅是18世纪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欧洲国家比较早的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约翰·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律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的著述虽然不多,但影响广泛,代表作有《论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érations Sur Les Causes De La Grandeur des Romains Et De Leur Décadence),尤其是《论法的精神》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人对东方政治与法律文化的看法。
Voltaire
伏尔泰 (1694—1778)
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François-Marie Arouet),笔名伏尔泰(Voltaire),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
伏尔泰出生在巴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伏尔泰中学毕业后,父亲曾送他进了法科学校,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法官。但是,伏尔泰希望做个诗人,为捍卫真理而“面临一切,对抗一切”。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1717年,他因写讽刺诗影射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入巴士底狱关押了11个月。在狱中,伏尔泰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本,关于路易十五的摄政王,菲利普二世(奥尔良公爵)的悲剧《俄狄浦斯王》(Œdipe)。在这部作品中,他首次使用了“伏尔泰”作为笔名,这名字来自他法国南部故乡一座城堡的名字。
伏尔泰开创了理性主义史学,把对封建专制和维护其存在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批判,作为其理性主义史学的题中之意。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一书中深刻剖析了君主专断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君主使人感到枷锁的分量”,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君主专断。
伏尔泰死后,仍然受到教会的迫害,直到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才把他的遗体运到首都,并在他的柩车上写着:“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他的骨灰从此长眠在巴黎先贤祠中,永远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凭吊和瞻仰,人民亲切地称呼他为“精神王子”。
其代表作有《哲学通信》(Letters Philosophiques Sur Les Anglais)《路易十四时代》(LE SIECLE DE LOUIS XIV)《老实人》(Candide)等。
Diderot
狄德罗(1713—1784)
狄德罗,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狄德罗出生于法国东部郎格勒外省小城朗格尔,1732年获得巴黎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1749年因出版他的无神论著作《给有限的人读的盲人书简》(Lettre sur les aveugles à l'usage de ceux qui voient)而入狱。获释后,他顶着压力主持《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编写哲学、史学条目一千多条。
狄德罗反对古典主义的框架和主观主义的美学思想,主张艺术应反映现实生活。《拉摩的侄儿》(Le neuveu de Rameau)是狄德罗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对话体哲理小说。该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平等和金钱势力的罪恶,并且深刻地揭示出拉摩的侄儿的性格特点是社会造成的,恩格斯曾称这部作品是“辩证法的杰作”。
其代表作有《哲学沉思》(Pensées philosophiques)《私生子》(Le Fils naturel)《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L'Encyclopédie)《拉摩的侄儿》(Le neuveu de Rameau)等。
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在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Encyclopédie, ou dictionnaire raisonné des sciences, des arts et des métiers)的过程中形成的派别。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唯物论者,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为奋斗目标,以“理性”为旗帜,以无神论为武器,对封建的国家制度、伦理道德及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宗教神学,进行严厉的批判和彻底的否定。他们主张一切制度和观念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他们推崇机械工艺,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Rousseau
卢梭(1712-1778)
卢梭,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在30岁时才一举成名,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败坏或增进道德》。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和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物形象类,获得头等奖。随后他又写出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尔》《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成了终生的仇敌。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他病逝于爱隆美尔镇,葬于爱隆美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先贤祠。
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Discours sur l'origine et les fondements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社会契约论》(Du contrat social ou Principes du droit politique)《爱弥儿》(Émile,ou De l’éducation)《忏悔录》(Les Confessions)《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éloïse)等。
Beaumarchais
博马舍(1732-1799)
博马舍,原名彼埃尔·奥古斯旦·加隆(Pierre-Augustin Caron)。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一位贵族富孀,婚后不到半年就故世了。继承其妻一块名叫博马舍的领地,为了追求贵族的称号,他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为博马舍了。
博马舍1732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钟表匠家庭,是父母最小的儿子。他十三岁时离开学校,专心学习钟表制造技术。他的手艺学得如此精巧,居然给国王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巴杜夫人制作了一只精美的戒指表,因而受到了路易十五的赏识,从此他在宫廷里站稳了脚跟。
他的“费加罗三部曲”,尤其是前两部,不仅表达了先进的启蒙思想,而且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剧中的人物形象都个性鲜明,克服了古典主义戏剧中人物性格类型化的弱点,又克服了启蒙文学作品中将人物仅仅当作传达作者思想的单纯传声筒的弊病。
博马舍的喜剧标志着古典主义戏剧向近代戏剧的转变,对以后欧洲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其代表作为《塞维勒的理发师》(Le Barbier de Séville)《费加罗的婚姻》(Le Mariage de Figaro)《有罪的母亲》(La Mère coupable)等。
以上就是对18世纪法国启蒙文学流派的总结啦!大家赶紧收藏起来,整理背诵吧~下期我们再见~